(一)悅來得名
悅來起初是一個水陸驛站,專為過往商旅提供餐飲茶食,供其暫住休憩。此地原有一小客店,因待客熱情周到,過往旅客常在此休息,故以“近者悅,遠者來”之意得名。“近者悅,遠者來”乃孔子所言,系出春秋戰國時期《論語?子路篇》中葉公問政于孔子。葉公問孔子“如何處理政事”,孔子回答:為政者要以身作則,如果做到你國百姓在你統治之下生活得開心,那么他國的百姓會自愿過來投奔你、樂意來歸附。孔子這一回答,包含了他“以人為本”的“民本”思想,著眼于百姓的切身體驗和感受,一“悅”一“來”非常深刻。
關于悅來得名,還有一個民間故事。清朝時期“湖廣填四川”期間,因悅來位于嘉陵江邊,正好是移民水陸必經之地,時過境遷,其由一個為移民遷徙提供住宿的客棧轉變為商旅往來中轉的古場鎮。在移民隊伍中,一李姓老者帶領一家人在悅來安頓下來。某一天,一位路過的中年人因疲勞至極,又高燒不退,請求在李家借宿。李家人煎藥煮飯,熱情招待了這位客人。原來這位客人也是外遷來此定居的移民,他已經連續二三十年接外地要遷移到此地的百姓。這位客人說,這里離江邊近,以后他接人還會經過這里。幾個月后,那位客人果然帶領著一批移民再次來到這里。他看見恩人仍然住在草棚里,為了報恩,他領著木匠、泥水匠幫助李家人修房蓋屋,也方便以后路過的移民休息暫住。李家人燒水煮飯、安排住宿,熱情款待路過的移民,而且不收分文報酬。隨著過往行客的增多,李家人接待的行人也越來越多,家里糧食、銀錢開銷也隨之增加。在此情況下,曾做生意的鄰居勸李家人收取一些銀兩補充家用。李家人這才開始象征性地收取客人一些費用,但也是看客人身上是否方便而定。有一位讀書人為李家人十年如一日的善良義舉感動,在客棧門外寫下“近者悅,遠者來”,取名為“悅來客棧”。再后來,客棧旁邊的道路成為了通往廣安、渠縣、武勝一帶的大道,悅來客棧周圍也陸續多了一些人家,形成了一個小場,便以悅來客棧為名,起名“悅來場”。
(二)悅來時間軸
悅來始建于宋遼,繁盛于清代。1760年(乾隆二十五年)設悅來場,1929年(民國十八年)置悅來鎮,1999年建立悅來鎮,2007年悅來鎮建置為悅來街道,2017年明確建設“會展城、生態城、海綿城、智慧城、文藝城”的發展理念,2020年兩江新區明確要將悅來國際會展城打造為國際會展集聚區、生態示范先行區、智慧創新引領區。
(三)鄉愁文化
“小時候,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,我在這頭,母親在那頭…”抗戰時期,余光中隨母親到重慶,在悅來場一住就是八年,這里就是《鄉愁》中他度過中學時代的故鄉。
悅來,藏著余光中最深沉的眷戀,他在《思蜀》中寫道:“蜀者,屬也。在我少年記憶的深處,我早已是蜀人,而在其最深處,悅來場那一片僻壤全屬我一人。”
(四)抗戰文化
一代偉人鄧小平曾在悅來留下匆匆的足跡。1919年,五四愛國運動爆發,此時年僅15歲的鄧小平與鄧紹圣、胡明德等人一道,從四川廣安縣東門口碼頭出發前往重慶,途經繁華古鎮悅來時,鄧小平一行人稍作停留,懷著遠大抱負,途徑上海,前往法國留學,開啟了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。
抗戰期間,中國共產黨在重慶辦了《新華日報》,但被國民黨封鎖停刊了很多次。周恩來請《新蜀報》的總編同他一起到悅來商量,能不能把新蜀報改成新華日報,讓新華日報復刊,這個總編答應了。所以新華日報的復刊就是在悅來提出的。
悅來也是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陣地。1939年“五三”“五四”大轟炸后,縣地方法院、社會部社會服務處、海外部,江北中學、大夏附中和南京青年會中學等校紛紛遷到悅來場,成為中共江北縣地方黨組織培養黨員、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根據地。
(五)工業文化
1969年,江北化肥廠從嘉陵江畔的重慶悅來起步。曾擔負著重慶尿素化肥的生產和出品的江北化肥廠,見證了重慶和中國工業史上“高光時刻”。
2017年6月,悅來投資集團決定將原工廠予以整體保留,通過保護和挖掘悅來現有歷史工業遺產資源,建設集藝術街區、藝術展館、藝術公益區等業態于一體的特色文藝小鎮,將打造為西南地區首座集文化、藝術、文旅、藝培、教育于一體的城市綜合旅游目的地。